中经记者 李静 北京报道
10月31日,三六零(601360.SH,以下简称“360”)开盘后不久股票就出现涨停,最终股价报收11.97元/股,市值达到837.85亿元。
前一日,10月30日,360刚刚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报告。财报显示该季度360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和扣非后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均实现同比大幅增长。另外近期,360还获得了多笔来自B端客户的大额AI订单。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对《中国经营报》记者指出,360的C端AI业务是“流量蓄水池”,但尚未形成商业闭环,而高客单价的B端业务则能显著改善360的现金流结构。
财报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360实现营业收入22.41亿元,同比增长16.88%,高于2025年上半年3.67%的同比增幅,显示出第三季度业务在加速回暖;在利润表现方面,第三季度360实现归属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0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1.22亿元同比扭亏为盈;扣非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59亿元,较上年同期的净亏损1.38亿元同比扭亏为盈。
从2025年前三季度来看,360实现总营收60.68亿元,较上年同期的56.09亿元同比增长8.18%;归属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31亿元,而上年同期为-5.91亿元,实现了亏损的大幅收窄。
另外近期,360的AI业务在B端政企市场连续获得大单。其中10月28日,以1.32亿元中标武汉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示范基地项目(一期),建设内容涵盖AI安全云、应用工场、算力配套等五大板块;同日,360的联合体公司中标呼和浩特人工智能与数字安全产业示范基地EPCO项目,金额约1.6亿元;更早一点的10月13日,360还拿下了宁波数字安全基地,价格达到2268万元的算力租赁项目。
从2023年开始,360确立了“AI+安全”双主线战略。近两年,360集团董事长、CEO周鸿祎曾多次通过拍短剧、直播送车、短视频等形式推广旗下的AI产品。
“周鸿祎在C端的高调营销(如拍短剧、送车)更多是为了维持品牌热度和用户心智,但360真正的战略重心早已转向B端。”柏文喜对记者指出,从近期360拿到的多个政企大单可以看到,360的AI能力已深度嵌入到政府、国企的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中,核心抓手是“安全大模型”和“AI产业基地”模式。这种从“免费安全工具”到“政企AI基础设施服务商”的转变,本质是360在PC时代“免费+增值”逻辑的B端重构——先用安全能力绑定客户,再用AI解决方案做高客单价。
据360方面介绍,在AI技术产品层面,三六零已形成从底层大模型,到上层应用,以及AI硬件、AI安全产品和各类智能体等在内的完整生态闭环。
其中,在模型能力上,“360智脑”系列持续迭代,2025年迭代了最新模型“360zhinao2-o1.5”。
在应用层,据“AI产品榜”的7月“AI产品榜·网站榜”数据,360的“纳米AI搜索”及“纳米AI智能体”月度Web访问量合计已超4.5亿次,国内位列第二、三名;“AI产品榜·应用榜”中,纳米AI在7月的月活已超1200万人,国内排名TOP 10。
从财报也可以看到,360一直保持着较高的研发投入。其中在2025年前三季度,360的研发费用达到23.5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维持接近40%的高位。
需要看到的是,目前面向C端AI工具(如AI搜索、AI办公)同质化严重,用户付费意愿低,但却是维持用户心智的利器。而发力高客单价、订阅制的B端业务,正是360用AI“止血”C端失血的关键。柏文喜预计:“360公司2025年来自B端AI收入占比或将首次超过C端,成为亏损收窄的核心驱动力。长期看,C端AI若想突破‘工具类应用’的天花板,必须绑定硬件场景。”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也对记者指出,从长远来看,AI技术正在深刻重塑IT架构,B端市场预计将保持年均35%以上的高速增长,特别是在智能制造、智慧医疗等付费意愿较强的领域。
虽然360在B端市场连续中标,但并不能完全掩盖风险。柏文喜认为,360在AI领域的挑战在于“技术纵深”和“生态位”。“在技术纵深方面,360在算力层依赖阿里云、腾讯云等,同时缺乏类似华为昇腾、百度昆仑这样的AI硬件协同,导致毛利率被压制;在生态位竞争方面,阿里通义、华为盘古等厂商正以‘云+大模型+行业解决方案’的形式捆绑销售,360的‘安全大模型’差异化可能被蚕食。”
郭涛则认为:“360未来面临的更大挑战则包括,如何在开源生态共建与代码可控性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防范巨头凭借算力成本优势发起的价格战,以及如何应对《生成式AI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新规带来的合规成本上升。”
(编辑:张靖超 审核:李正豪 校对:颜京宁)